吴中学:“天坛老顽童”是怎么练成的

1.jpg

说起“老顽童”,首先进入大家脑海的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周伯通,而在神经介入领域,也有一位“老顽童”,那就是我国神经介入学科的开创者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

是不是年龄大又有一颗顽皮的童心就可以被称之为“老顽童”呢?

非也,非也。

敢号称“老顽童”的第一要素是要有顶级的武功!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老顽童”之所以成为“老顽童”,是因为有顶级的武功!说到这里,在神经介入界,谈到吴教授的“武功”应该没啥异议吧。那么,“天坛老顽童”的武功又是怎样练成的呢?他又是如何看今日之神经介入“江湖”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学医其实是件非常偶然的事

10月18日,在天坛医院新院址,吴中学教授接受了医维讯小编的采访。小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是怎样走上从医之路的?”本想深挖一下吴教授的童年梦想,少年理想什么的,没想到吴教授说,其实我学医是组织派的,自己事先根本就不知道。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从头说起——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像每一位大侠一样,“天坛老顽童”当年也有一个比较坎坷的童年。

1950年12年31日,吴中学出生了,父母都是军人。当时,南方尚未完全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路南征,首先解放了广西。作为四野指战员的父母,在广西贵县(现贵港)生下他以后不久,又转入广东、海南作战。由于父母工作非常紧张,他被寄养在广西贵港的部队幼儿园,一直到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虽然生活艰苦,但还是“小顽童”的吴中学非常好学,成绩也异常优秀。用他后来说过一句狂话来说就是“我从小学开始,就不知道啥叫第二名。”

1966年,本应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升学的吴中学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刚上初中二年级就被迫离开了教室——大名鼎鼎的吴中学教授,中学只上了两年,有点震惊不?1969年,下乡刚刚3个月的他后来光荣地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野战军战士。

“我在入伍前是炮兵班的班长,我们使用的武器是八二迫击炮,就是8.2公分直径的迫击炮。” 吴中学说,1972年,全国开始广泛招收工农兵大学生,部队就把自己推荐了上去。这里,再稍稍补充一点历史常识给年轻的朋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高等院校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和现在通过高考上大学不一样,当时上大学不看成绩看表现,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而吴中学由于比较能吃苦,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就获得了被推荐资格。

但让他没想到的,自己被推荐的是吉林医科大学(即后来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对医学,当时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上医大是非常偶然的事,所以后来说一切都是命运使然,那个年代就像《流浪者之歌》里头唱的,命运推你往前走。” 吴中学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革是一场灾难,但上山下乡或者是当兵、工农兵学员,对人确实是一种磨练,更能经得住暴风雨的考验。

白求恩精神的影响是终生的

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它的前身之一就是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

对于白求恩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939年,他逝世后,毛泽东主席专门为他写下《纪念白求恩》,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后来和毛泽东的另外两篇同一时期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间成了所有人都要背诵的“老三篇”。 

对于《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在部队时吴中学就已经非常熟悉,来到学校后,更是对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我记得当时的校训叫‘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学校出过两任的卫生部部长,白求恩的精神对我影响是挺大的。” 吴中学说,在白医大受到启蒙对日后的从医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白医大期间,吴中学坚持刻苦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学校和老师的青睐。1975年毕业时,学校在争取部队支持后,将吴中学留在了该大学附属医院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并奠定了他一生专业的方向。谈到为什么会选择神经外科,吴中学告诉我们,一是性格使然,更加喜欢外科手术那种快速解决病人问题的工作方式;二是当时有一位同学的父亲在该院神经外科工作,之前有过一些了解。

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期间,他还获得了神经外科硕士学位。尤其重要的,受到一位同事的影响,他攻克了英语这道难关。

在文革时期,学校的外语教学几乎已经停滞,而且多数学生学的还是俄语,吴中学也不例外。在工作中,他发现有一位叫于

阅读数: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