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健:在大脑内部“拆弹” 他有的不仅仅是勇敢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家访谈录(三)

1.jpg

颅内动脉瘤叫“瘤”而不是肿瘤,但破裂时比肿瘤还要凶险。

它更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不发作时患者和常人无异,而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35%,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近80%。

在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的战斗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杨新健教授已经坚持了20多年。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每一位战士无疑都是真正的勇士,但在最近的采访中,杨新健教授告诉我们,作为大脑内部的“拆弹专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敢……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杨新健教授的故事。


我不愿意按部就班,就选择了神经介入

1997年,杨新健作了一个当时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决定,去天坛医院学习神经介入。

当时,杨新健已经在神经外科工作了5年,而且是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无论是医院还是专业,在江湖中都是响当当的,而他新加入的门派——神经介入,还是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专业,前景其实并不怎么让人看好。

杨新健告诉我们,在神经外科工作时,他常常觉得外科手术风险而收益比较低,不少脑出血的患者虽然做了手术,但往往很长时间都不能出院。而这个期间,他们科室先后邀请了神经介入方面的两位先行者——凌锋教授和吴中学教授来做手术演示,他们采用新的介入技术治疗了一例外伤性海绵窦瘘和一例面部的血管畸形,让杨新健感到耳目一新。

“他们的治疗过程和开刀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非常新鲜。而且病人恢复得非常快。 头天做完,第二天观察,第三天就走了。这是以前开刀不能想象的。” 杨新健说。

于是,杨新健决定不再按部就班地在神经外科发展下去,而要去走一条新路。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硕士导师、时任神经外科主任王象昌教授和时任医院副院长尤玉才教授的支持,决定将他推荐到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那里攻读博士。

杨新健说,两位导师对自己的人生影响都非常大。王象昌教授不仅学识非常渊博,而且治学极为严谨。“他每次查房之前都要读文献,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文献支持。查房的时候,他常常从年纪最大最老的副主任开始一个个地进行提问,考完了以后,再针对我们的问题进行讲解。”杨新健说,和王象昌教授查房经常吃不上午饭,但他就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了学生们。

2.jpg

2005年,杨新健与吴中学教授合影

与王象昌教授的严谨相比,吴中学教授则又是另一种风格。“吴中学教授最大的特点就是敢闯敢干,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杨新健说,吴中学教授的探索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因为国内介入早年间都是从零开始,你不去做就没有,所以好多项目都是吴教授开辟起来或者从国外带回来的。


事业遭遇低潮,不要轻易放弃

在道路的选择上,杨新健是勇敢者。也正因为他走的是一条新路,路上不但荆棘密布、泥泞崎岖,而且充满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3.jpg

抱着对新技术向往的杨新健来到了天坛医院,但很快就发现和自己的想像并不一样。毕竟在上世纪90年代,神经介入技术在全世界都是刚刚兴起,无论是医生的经验还是手术的器械,都还非常不成熟,甚至在有些领域还是完全空白的状态。

“很多类型的病变我们都做不了,因为材料不行。而且早期并发症比例也非常高。” 杨新健说,做神经科医生心理承受能力一定要强,在做梦时都会梦见一些印象特别深的病例,有时做手术长,休息少,精神就会有些抑郁。有些病人的病情不仅在折磨家属,也在折磨着医生。

“当时离开北大第一医院的时候,好多人都跟我说,你离开这儿,就不是外科大夫而是放射科大夫了。”杨新健说,那时外科大夫地位高,想再回去就要再去求人家。人都不愿意吃回头草,就坚持下来。

在此期间,杨新健先后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动脉瘤的生长破裂风险和转归机理,及治疗后的复发风险和机理。2003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2009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学科骨干)。

4.jpg

杨新健教授在查房

随着团队医生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新器材也开始应用到临床中来,很多困扰神经介入医生的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迎刃而解了。“后来,神经介入发展就非常快,尤其是2010年以后,对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介入逐渐成为了主流的方式,并发症和复发率也降下来了。当初对介入抱有疑虑的神经外科医生,现在也有不少在学介入了。”

“当时谁能想到弹簧圈能变得这么好?谁能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密网支架?”杨新健说,在事业遭遇低潮时,有一样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要轻易地去放弃,要坚持。在专业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说努力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肯定不行。


手术与不手术,见证医者仁心

得了颅内动脉瘤,对于很多患者和家属来说,就感到天要塌下来了。但杨新健告诉我们,很多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终身都不会发病,只有不到50%病人需要治疗。对于医生而言,也不能一看到颅内动脉瘤,就想给患者做手术。

“病人发现夹层动脉瘤往往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偶然的或很轻微的症状去做检查时发现的,这种夹层往往是比较初级的,不是特别严重,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做观察或药物治疗即可,个别也有需要介入治疗的。另一种情况是症状已经比较重了,例如有些病人动脉瘤已经长得很大,造成后循环压迫,吞咽困难。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们想对病人说,不要过于焦虑。医生会根据影像特点及症状表现综合考虑手术风险与难度。”

杨新健介绍说,有的病人从他做住院大夫就开始观察,观察到现在。他有一位患者,现在都70多岁了,观察了10多年都没有让她做手术。“因为这个动脉瘤在海绵窦内,周围都是静脉丛和骨头,瘤子也不是特别大,这个病人是偶然发现的,因为出血的风险很小,可以长期观察,长大的风险可以通过观察来看,(瘤子)也长的很慢。”

但遇到那种危及病人生命的动脉瘤,即使手术风险很高,杨新健也会去“拼”一把。

2016年,杨新健在南昌开会参与会诊时遇到的兰兰(化名)是这样一例。兰兰是江西九江市偏僻农村的一个12岁小女孩,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2016年6月,兰兰突然出现走不稳,看一个物体如两个的情况,而且出现恶心、呕吐、头疼的症状。当地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显示, 兰兰脑部基底动脉有一个巨大的夹层动脉瘤。

杨新健说,兰兰夹层动脉瘤不仅巨大,而且位置靠近脑干。由于脑干的功能重要但又非常脆弱,这个部位的病变治疗非常困难。孩子的病情非常凶险,但手术风险也很高,当地几家医院看了兰兰的病情后都不敢给她动手术。

“当时就感觉她已经站在悬崖边上。”面对这种险情,杨新健决定拉她一把,并决定在天坛医院为兰兰做手术。“当时,就是别人把命交给你了。她的爸爸和妈妈也非常信任,说做好了我们把孩子带回去,做不好把骨灰带回去。这种时候,你就感觉她就是我们自己家的孩子。”

这种信任更加坚定了杨新健“拼”一把的决心。兰兰由于家庭困难,承受不了高额的手术费用。在孩子的父亲通过网上众筹求助的同时,杨新健找到上海加奇公司化缘,为兰兰赞助了手术所需的部分弹簧圈。当天的手术整整进行了近5个小时,在杨新健及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手术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而在大家刚刚松下一口气时,监护室却传来兰兰始终没有呼吸的消息。经过专家组的连夜讨论,杨新健终于找到原因,为患者变换了体位,很快兰兰就恢复了自主呼吸。

“术前的那种凶险,术后没有呼吸,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杨新健说,自己当时一个多星期,心都是跟着兰兰在动。


要有好奇心,还要更全面

“动脉瘤的发病率,文献中报的最低的是百分之二,最高的是百分之八。平均数是百分之五。” 杨新健表示,对于动脉瘤的治疗而言,首先要做好分型,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其次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一般的原则是就地治疗,尽快治疗。而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做好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普及和规范工作。

不久前,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成功举办。议题以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主,全面覆盖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及急性缺血性卒中等各种脑血管疾病。作为大会执行主席,杨新健表示,“天坛之声”从原来的天坛神经介入高级研修班发展而来,最初的目的就是把天坛医院的好经验、好做法普及传授给其它医院。

5.jpg

“天坛之声”会议现场

“我们三天的会议,直到最后一天散会,会场都是满满的。” 杨新健告诉我们,“天坛之声”虽然也有理论教学,但更主要的特点是以转播和录播手术为主,特别强调实战,这种风格很受欢迎。

吴中学教授曾经表示,在自己的徒弟中,杨新健的最大特色就是严谨。在“天坛之声”上,有一个他和吕明教授共同主持的版块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专门对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手术中细节进行回顾和讨论,体现的正是这种严谨。

杨新健认为,做好神经介入,首先要有好奇心,因为在工作中如果你不经常问为什么,临床中的好多问题一闪就过去了,如果不追究就不会提高。 “比如,同样两个动脉瘤手术做的都非常好,一个复发了,一个治愈了,你就要问问这两个到底有多大区别?区别在哪?你才能提高。”杨新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做好科研,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还要努力拓宽知识面,才能走得更远,一定要不要满足于会做动脉瘤手术。“要努力学习各种技术,比如患者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你也要能处理,不能等着消化科的医生。” 杨新健说,有些情况能够简单处理一下,对患者的救治也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来。

再次,要更好地利用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治疗手段。近日,杨新健教授团队与美国水牛城孟晖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李海云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王盛章副教授共同开发了一项新型、有效的LVIS快速虚拟支架植入技术(F-LVIS),并通过实验证实了此技术的真实可靠性,其研究结果表明这项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估LVIS治疗颅内动脉瘤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上,杨新健告诉我们,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可以对动脉瘤患者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治疗,通过采用不同支架和不同手术策略的预演,找出最佳治疗方案,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6.jpg

杨新健与进修生合影(2006年)

2017年,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公示,共有72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73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2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7名教学名师入选公示名单,杨新健教授因在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榜上有名。

采访结束时,杨新健表示,在搬迁到新院址的同时,天坛医院打通原来的内科和外科界限,成立了神经介入中心,原来的两个科室人员要抱成团,进一步融入到天坛发展的大战略当中。明年的“天坛之声”将与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合并,并打破内外科界限,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阅读数: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