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CCDF | 中外“大家”联合 全面展示前沿技术

1.jpg

医维讯报道:

初冬风生晴日暖,绿荫幽草胜画时。2018年11月10日,在首届少林国际神经外科大会暨2018中原脑血管病论坛(SINC&CCDF )盛大召开期间,神经外科主题演讲精彩纷呈。

2.png

会议现场

  此次主题演讲环节邀请到了豪华的神经外科手术专家讲师团倾情授课,包括河南省人民医院Juha国际神经外科学院主任Juha Hernesniemi教授,日本藤田大学神经外科Yoko Kato教授,卢布尔雅那大学医学临床中心Vinko Dolenc教授,印度UPUMS神经外科主席Mohd. Ahmed Ansari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Bradley Nelson教授,印度神经外科协会主席Suresh Nair教授,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王陇德院士。与会专家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例分析到最新、最权威的学术动态,多维度、深层次地就相关专业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Juha Hernesniemi: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前辈的传承、超越与提升

3.jpg

Juha Hernesniemi教授精彩演讲

JuhaH教授一直致力于神经外科的学习与教育,他表示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并且走出国门不断练习,不断积累经验。JuhaH教授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16000台显微外科手术,因此他提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技术,更需要非常熟悉解剖结构。显微外科技术是一种简单、快捷并且安全的治疗技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使某些重要的神经结构得以保留。

同时,JuhaH教授表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年轻医师对前辈的传承、超越与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新一代的年轻力量。目前由于有了网络直播,可以更便捷地通过网络平台交流经验、学习技术、增长知识。


Yoko Kato:大脑动脉瘤的治疗

4.jpg

Yoko Kato教授精彩演讲

在日本,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较高。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病人的病史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个合理的术前计划通常能够影响治疗效果,针对不同的病理机制采用不同的手术策略至关重要。手术切除和母血管闭塞是治疗动脉瘤的理想方式,多种影像方式的监测对手术也有帮助。

Yoko Kato教授通过多例精彩的病例展示了DIVA(dual image video angiography)在术中的指导优势,它可以同时显示动脉瘤、血管和周围的解剖结构,减少术中血管的损伤,并且识别容易被忽视的小穿孔。

同时,Yoko Kato教授指出,手术操作者的经验和技巧也会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病人的年龄、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硬度,选择合适的夹闭器及夹闭器进入的方式至关重要。大部分动脉瘤可以采用直接夹闭的方式,并且并发症较少。


Vinko Dolenc:神经外科面临的挑战

5.jpg

Vinko Dolenc教授精彩演讲

Vinko Dolenc教授介绍了神经外科所面临的挑战,并详细介绍了在关键位置的肿瘤应采取何种治疗方式,以及为何显微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Vinko Dolenc教授指出,针对大/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当其他方法不能满足病人的期望,并且肿瘤影响到的关键位置的功能已经丧失,一定要采取措施,不能只是等待。面对大/巨大型动脉瘤,尤其是在关键位置如下丘脑、脑干和脊髓部位的肿瘤,要及时采取手术切除。

Vinko Dolenc教授通过精彩的病例分别展示了这几个关键位置和中央颅底肿瘤、接近动脉和神经的鞍旁隔脑膜瘤的肿瘤切除效果,事实证明大部分患者能从中受益。手术的成功也离不开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神经外科医生。


Mohd. Ahmed Ansari:大脑动脉瘤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

6.jpg

Mohd. Ahmed Ansari教授精彩演讲

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即用物理的方法研究腔内血流动力学,其包含4个测量指标:壁面剪切力大小(WSSm)、壁面剪切力矢量(WSSv)、流线流量和流速、压力(圆周的)。WSSm减低预示着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WSSv方向的改变预测了管腔的狭窄或硬化,WSSv通常是平行的,其聚拢或发散可能是由于血管转弯或出现分支、狭窄或扩张;湍流可能是由于流速增快、血管转弯、远端闭塞或狭窄;而高压力会造成血管壁重构或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导致神经兴奋。

颅内动脉瘤的CFD研究是一个很好的临床应用,例如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前的血流动力学:集中的流入道射流、瘤体小的冲击区、升高的壁面剪切力。Mohd. Ahmed Ansari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神经血管交叉处的壁面剪切力梯度较低,WSSv方向改变,而神经血管交叉处远端血流流速增快,但其压力较低。


Bradley Nelson:微型机器人与纳米医学——医疗机器人的未来方向

7.jpg

Bradley Nelson教授精彩演讲

Bradley Nelson教授指出,目前已经有多规模的机器人实验室团队,他们致力于力学传感、微型和纳米机器人、磁致动、材料和制造。但最有趣的是医疗机器人,它们可以用于肿瘤学、骨科、胃肠病学,神经学和心脏学。医疗机器人的最新进展是越来越小型的腔内装置引导更曲折的路径,下一步的研究是导管可以自动识别目标区域,操作杆控制就可以完成心律失常的消融。

Bradley Nelson教授展示了世界上最小的可控导管,它是可变硬度导管,采用低熔点合金相变,不同部分可以有不同的硬度,能更加精准的控制。科学家们根据细菌的运动,制造出了人工细菌鞭毛,可以用于向细胞输送药物和基因转染。Bradley Nelson教授表示,微型和纳米机器人还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开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微型和纳米机器人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Suresh Nair:前庭神经雪旺细胞瘤的治疗经验分享

8.jpg

Suresh Nair教授精彩演讲

前庭神经雪旺细胞瘤手术全切除率很高,因此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是前庭神经雪旺细胞瘤手术治疗的关键性问题。Suresh Nair教授分享了835例患者的治疗经验。

蛛网膜随着肿瘤的生长一起向桥小脑角池内进入,形成覆盖在肿瘤表面的一层或数层蛛网膜层,蛛网膜分离是面神经保留的重要环节,面神经功能保护的重要前提是解剖保留,分离时紧贴蛛网膜下腔进行,防止蛛网膜损伤即可保护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可以预测面神经和巨大前庭神经省旺细胞瘤的关系。

手术时可使用CUSA行内减压术,通过剥离囊性肿瘤周围的蛛网膜切除肿瘤,若囊壁较薄,切除时应采用洋葱皮技术,由内到外层层剥离,直至最外面一层。同时要谨慎止血,确保肿瘤表面无凝血。处理神经时,要注意使神经保持松弛、湿润和血管化,剥离时尽量减少牵拉。 


王陇德院士:中国脑卒中防控之路探索

9.jpg

王陇德院士精彩演讲

王陇德院士从五个方面分享了中国脑卒中防控之路的探索。在我国,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慢性病中占比达到一半以上,成为最大的死亡病因。

在中国脑卒中防控工作中,需探索防治策略——关口前移,提高素养,学科合作,高危筛查,推广适宜技术,开展防控项目,提高健康素养,建立数据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包括:建立防控工作体系,推动卒中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中风预防/筛查门诊”和“卒中随访门诊”建设,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努力推动脑卒中诊疗适宜技术临床应用。

未来,在脑卒中的防控上,还需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构建脑卒中防治区域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一是建议政府引领全国开展“30以上知血压”行动,二是建议在卫生系统内广泛开展“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普及”行动。

此次主题演讲学术氛围十分浓厚,碰撞出很多学术理念的思想火花与共鸣,将中外医疗理念融会贯通,对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