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士卿:以精心和爱心服务医学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家访谈录(十)

1.jpg

“感谢穆教授为我成功手术,使我的生活又回到轨道,穆教授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您医术精湛,并用心为我讲解病情,消除了我的焦虑;手术后您还不时安慰家属,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属减少了不必要的担心,在此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穆主任,谢谢您,治好了我的病,您的医术超群,是华佗再世,是您又让我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感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

在我国知名医患沟通平台“好大夫在线”的专家个人网站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组长穆士卿教授收到了很多这样的感谢信,他的高超医术和良好医德得到了患者们的交口称赞。他的医术医德在怎样的环境下造就出来的呢?医维讯小编近日专门对穆士卿教授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了一位病人心目中的好大夫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专业:从被调剂到自己选择

之前,我们已经采访了不少医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上医学这条道路,要么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原因,要么受家庭某种因素的影响,但穆士卿是个例外,他走上学医的道路完全是一个偶然。

在接受采访时,穆士卿并不讳言,“高考学校没报好,被调剂了。”

1988年高考,穆士卿的成绩高出重点线50余分。由于成绩比较高,他报考了中央财经大学等学校,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报考的学校专业太“热门”,他滑档了,最终被调剂到了新乡医学院。

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然而,他并没有过多的报怨。“虽然新医并非第一志愿,但是逐渐在医学的博大精深中找到了乐趣所在,也就坚持下来了。” 在医学院的学习是清苦的,宿舍、教室、实验室几乎成了年轻医学生们生活的全部,但正是那段时期的苦读,为穆士卿后来的专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穆士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钢职工总医院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对医学兴趣愈来愈浓厚的穆士卿深感自己的知识技术远远满足不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需要,几经权衡,他还是决定放弃稳定的生活去继续深造。

如果说当初学医是“先结婚,后恋爱”的话,这一次,穆士卿决心自己来把握选择的主动权。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21世纪将是神经科学的世纪,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真正把握科学的方舟。穆士卿深以为然,于是就选择了神经外科专业:“既然读,就要读个最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专业”。

他的目标学校是西安交通大学,但由于提前没有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导师沟通,他虽然两年专业科目成绩都过了线,但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这次,他没有再去接受被调剂,而是默默地继续去争取。终于在第三年,穆士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录取,成为神经外科学李拴德教授的研究生。

“李拴德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外聘教授,是当时兰州军区六位文职将军之一,曾经获得过多项国家科技奖。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他不仅将我带进了神经外科这个领域,而且他的学习精神,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我。” 穆士卿告诉我们,李拴德教授现在已经80多岁,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同时,老先生人品特别好,无论是对待同事、患者还是学生都非常和蔼可亲,这都为穆士卿后来的成长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

2002年,硕士毕业后的穆士卿应聘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南京工作期间,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他开始注意到神经介入专业,并预感到这将是神经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05年,作为当年唯一过线的学生,穆士卿顺利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的博士,成为吴中学教授的弟子,并在毕业后留在了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


攻坚:让技术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2.jpg

都是手术,但神经介入手术与之前的神经外科手术完全不同。没有了惊险刺激的“刀光剑影”,但介入是在人体最敏感最重要的血管里干活,不仅需要医生具有极大的耐心与细致,同时也是个体力活——经常要穿着重达二三十斤重的铅衣,站着工作几个甚至十来个小时。

在新的挑战面前,穆士卿没有退缩,而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一个个难题进行攻克。

吴中学教授是我国神经介入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在生活中是有名的“老顽童”,平易近人,但在工作中,他的技术非常高超,他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吴中学教授的指导下,穆士卿先后学习并掌握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脑动脉瘤(血管瘤) 、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脊髓血管畸形等神经系统血管的介入治疗技术,并且在脑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根据我和杨新健师兄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现在我们开发出一款计算机软件,可以在手术前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它破裂的风险,并对是否进行手术进行决策。”穆士卿告诉我们这项成果应用于临床,可大大降低手术的风险,这项研究于2013年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微创手术一是依靠技术,二是依靠材料。随着材料技术发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穆士卿告诉我们,在自己从事神经领域的10多年来里,神经介入器械的发展也带来了治疗方式的巨大变革。如对动脉瘤的治疗,开始是用弹簧圈进行闭塞,后来有了单支架辅助治疗技术、多支架辅助治疗技术,近年来又有密网支架技术,这不仅使得治疗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过去很难治疗的病例,现在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治疗,相信未来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据介绍,穆士卿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五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十余,其中十余篇被SCI收录。


治疗:做医生就要更“积极些”

3.jpg

在10多年的神经介入治疗生涯中,穆士卿治疗过的病人数量他自己记不清楚,但有的病例还是让他终身难忘,其中既有曾经被其它医院“判了死刑”,当时的医疗技术看似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经过穆士卿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大胆创新下得以痊愈的患者;也有手术后病情出现反复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患者,也有当时CT等检查并未发现病因而迅速离世的患者。

“有一个13岁的男孩,是硬脑膜动静脉瘘,我和杨新健教授一起为他做的手术,当时效果挺好的,但回到家就出现了截瘫。我们考虑到,手术把瘘口堵住后,因为患者的静脉比较粗大,可能是积水引起的一种压迫症状导致的截瘫。” 穆士卿欣慰地说,在为患者选择了正确的药物后,第二天这个病人就彻底痊愈了,现在这个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

“还有一个病人,是位中年男性,也是特别巨大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手术中多次变换手术方案,最终在运用大量弹簧圈堵塞的基础上使用多个支架进行致密性堵塞,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还有一位病人,也是个孩子,手术后的第二天晚上七八点钟突然出现头疼,CT检查也没有发现出血,但到10点左右,这个孩子病人瞳孔散大了,就没了。” 穆士卿说,虽然我们有很多成功的病例,但失败的病例也有,而且这种失败的病例更让自己刻骨铭心。

谈到怎样才是一名好医生,穆士卿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渊博。只有这样才能能够处理比较复杂的病情。他举例说,前些年有位病人出院后突然出现心率变慢,从70多次降到了30多次,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判定是神经迷走反射出了问题,让病人把沙袋绑松点儿,心率就上来了。但如果医生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可能就处理不了。

二是要有好的人品。穆士卿说,对患者态度不好,作风不严谨,技术再好也不能说是好医生。

三是要有积极性。国为有些患者比较内向,如果医生不积极主动进行交流,就不能充分掌握病人的情况,在手术前如果不能积极交流,也往往不能得到病人的更好配合。“只有积极沟通了,你才能发现病人隐藏的问题。有的时候病人对手术十分恐惧,积极一些,态度和蔼一些,病人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穆士卿说,尤其是一些手术需要在局麻下进行治疗,如果沟通不到位,就会给病人增加很多的痛苦。

穆士卿说,虽然工作非常紧张,自己也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进行一定的锻炼,爬山,和朋友们一起摄影,既能放松心情,也对身体和工作有好处。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愿以精湛的技术解除患痛;厚德博学, 精诚济世,愿以精心和爱心服务医学。”这是穆士卿在个人网站的签名,这既是他对病人的郑重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持续激励,我们相信他在医学的学术道路上,将会走的越来越远。

阅读数: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