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川:做一个温暖的医生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家访谈录(十三)

1.jpg

“刚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的时候,我治疗过一个头外伤的小女孩。出院的时候,她送给我一个自己用彩纸编织的小花篮,里面还装了几块糖,我就感觉心里暖暖的。”

时隔多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副组长霍晓川教授谈到自己的从医经历时,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在自己的行医生涯中,霍晓川不仅把这份温暖留在了心底,而且更让这份温暖沿着自己的双手继续传递了下去。


拾阶而上,攀登神经介入新高峰

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的专家中,霍晓川是比较年轻的一位。

2000年,霍晓川高考被录取到了辽宁锦州医科大学。谈到选择医学的初衷,他表示一方面是受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医生能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钻研,而人体则是在他看来最为神秘和有挑战性的研究对象。 

由于学习努力,2005年,霍晓川以全校研究生考试最高分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并选择了在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级别的医学专业——神经外科。 

在硕士期间,霍晓川受到了极其严格的培训,不仅在神经外科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后来走向神经介入学科埋下了伏笔。而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他的硕士生导师罗俊生教授。罗俊生教授曾经在天坛医院跟随吴中学教授学习神经介入,而且读过王忠诚院士的博士后。对于神经介入这门新兴学科,他极其看好,并鼓励霍晓川去深入学习。

而要学习神经介入,首选就是天坛医院。在罗俊生教授的引导和支持下,霍晓川考取了天坛医院的博士,博士期间跟随李佑祥教授学习神经介入。并在此后继续攻读博士后,在王文志教授团队学习流行病与统计学,并跟随王拥军教授和缪中荣教授团队从事取栓相关技术和研究。

2014年~2016年,也正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比博士时候忙多了,学了好多的东西,我感觉自己整个技术和知识的成长,这两年是最快的。” 霍晓川说。 

在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霍晓川参与了国家“十二五”项目“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的项目协调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国家课题,并作为“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项目骨干,在多个重大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先后发表了SCI论文20余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缪中荣主任领导下,我国17家医院参与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霍晓川也参与了其中。在2018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正式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中,霍晓川也作为执笔者之一参与了这项重要指南的编写。他认为,这既是一个科研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快速掌握医学最前沿技术的过程。

“指南的编写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在我们国家,这项技术刚刚推广,医生想要说服患者接受取栓治疗,更加需要有这样专业的指导。”霍晓川说。


换位思考,做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

从最初执业时治疗过的小女孩送的几块糖,到现在外出偶尔会被患者认出来,霍晓川经常为这种纯粹的医患情谊而感动。

谈到什么是好医生,霍晓川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给患者带来温暖。

2.jpg

他告诉我们,自己也曾做过甲状腺手术。他说,“躺在手术台上,谁都会有那种无助的感觉。这时候,你旁边的医生跟你说几句话,关心一些,贴近一些,自己心里面就会有底,就不那么孤单,不像在菜板上的鱼一样在那儿躺着,有马上要被切刀的感觉。”

霍晓川是比较感性的一个人,刚开始做医生时,遇到患者突发意外,就会让他感到无法接受。“当时我半宿半宿哭,看着自己管的患者突然没了,那种挫败感简直无法形容。” 在一次次的挫折面前,霍晓川慢慢地坚强了起来,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了提高。

“缪主任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总给我们打分。比如我今天做的这个手术,虽然做成了,但是主任只给我60分,就因为导丝是勉强进去的,塑形存在问题。这样下来之后,我就去再查阅文献,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慢慢导比的塑形。所以大咖的批评或者指导,都是我们进步的一个契机。” 霍晓川说。

在技术提高的同时,霍晓川在出诊时总是非常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出门诊的时候经常会超时,但是他觉得患者临走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多几句赞扬,说你这个医生真有耐心,真有责任感,自己就很满足了。


携手齐心,大家强才是真的强

在搬迁到新院址的同时,天坛医院打通原来的内科和外科界限,成立了神经介入中心。霍晓川表示,近年来,神经介入发展非常快,前景极其光明,未来有望成为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医疗模式。

“在这个学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认为现在规范化的培训非常重要。现在,各种培训还是比较零散的,成为神经介入医生的资质要求也还不够严格。因此,只有广泛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才能更好地保证医疗质量。” 霍晓川同时表示,对于神经介入技术的开展,业内专家还应更好地联起手来,对整个行业的质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标准和规范。

3.jpg

他认为,在这方面,心血管介入治疗可以为神经介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目前,在心血管领域,2017年全国PCI总量已经超过70万台,比较成熟的质量上报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盟化、规范化、质量控制,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神经介入就一定可以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在他读博士后前,天坛医院王伊龙教授曾表示,你来天坛医院,要来种树,而不是来摘苹果。 

对于自己所能发挥的作用,霍晓川也在思考。他现在正在构思打造一个新媒体的学习栏目,通过自己亲身所经历的这些病例,以及在处理这些病历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更好地为年轻的医生提供借鉴。 

“我觉得,种树就是要在上一代的带领之下,把自己的心路写出来,为科室的长远发展奠定好基础,树立好标准,让后面的年轻医生能够少走弯路。” 霍晓川说,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年轻的医生进步得越快,科室的医疗水平就越有保障。“一个团队的建设,不只在于上级医生有多好,而且在于下级发展得更好。整个科室都好,声音更大,这才是整个中心的好。因为大家强,才是整个团队真的强。”

作为医生,霍晓川经常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为了带孩子,她的妻子虽然也是博士学历,但还是默默作出了牺牲,选择了时间比较宽松的自由职业。“她原来做过护士,了解这个行业,换了不是学医的,肯定难以理解我们一天天不回家。”谈到妻子,霍晓川言辞之中流露出了一种暖暖的歉意。

阅读数: 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