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OCIN|毛颖:凝聚东方精神 孕育创造新风
图片

“OCIN为我国脑血管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学科交流互鉴、搭建行业产业沟通与合作平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对OCIN(东方脑血管病大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图片
图片

严道脑血管频道:作为OCIN 20年来发展的重要见证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参与OCIN的感受?

毛颖教授:对于OCIN,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足够聚焦。在OCIN的会议日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严格按疾病进行分类,每一个部分只关注一个问题。通过每一种疾病的专题讲座、个案讨论和手术演示等多维度形式,使得与会人员对某种疾病的诊治能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第二,足够国际范儿。我们在OCIN会议上,可以看到很多国外友人为我们展示新技术、新理念。世界神经介入手术直播使中国神经介入医生与世界接轨,实时现场感受世界先进团队的手术过程。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神经介入医生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高水平的风采。

第三,足够交叉融合。OCIN越来越聚焦的是以介入为切入点所延伸出来的相关问题,其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另一方面在不断地追求以患者为核心、以疾病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OCIN也紧跟潮流,不断进行完善。

图片

严道脑血管频道:对于OCIN在推动我国脑血管学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您是如何评价的?

毛颖教授: “交流、合作、规范、创新”8个字是OCIN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宗旨。OCIN自创办以来,始终引领中国脑血管病诊疗的发展,肩负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中国担当的使命,在我国脑血管学科的创新发展、临床研究以及搭建与国际学术平台桥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方面,OCIN聚焦前沿,鼓励创新。创新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灵魂,OCIN与神经介入共成长,传播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使得神经介入在国际上拥有中国声音。特别是OCIN创新性地发展了许多新颖模块,例如创新转化、人工智能、临床研究、基础培训、科普宣教、多国际学组联盟等。新形式赋予新机遇,这些新兴模块丰富了脑血管病治疗的内涵,开拓了临床医生的视野。

第二方面,OCIN推动了我国脑血管学科的临床研究发展。大家现在对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到很多,但是如何让我们的临床医生具备临床研究的思路和基本素质?我很高兴地看到,OCIN十分重视临床研究,每一次会议均有相关的培训及讨论。2020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临床研究更是引领了我国临床研究的新风向。紧接着,OCIN集结了临床研究团队,积极助力我国脑血管病领域高质量研究团队的成长与互助。

我相信,随着我国神经介入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研究与临床证据。

第三方面,OCIN积极搭建国际化学术平台的桥梁。国际合作是脑血管病发展的强大助力,也是未来神经介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OCIN会议都有欧美专家展示他们的技术, 很多学术报告都采用全英文交流的形式,已经完全国际化。我想,最近两年我国脑血管学科很多的技术和治疗理念是走在国际前沿的,这与OCIN积极搭建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是密不可分的。

图片

严道脑血管频道:从本届大会开始,OCIN将迎来新的10年。站在新起点上,您对OCIN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和寄语?

毛颖教授:脑科学技术研究是 21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已经陆续启动相关工作。那么,脑血管介入治疗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也应当扮演一定角色,脑血管介入治疗也更应该从“认识脑、保护脑、重塑脑”这三个维度进行学术探究和临床探索。

站在新起点上,希望OCIN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国家发展战略,利用国家脑科学大力发展的契机,协助推动中国脑血管学科在脑计划中占领新的制高点,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干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开拓脑血管学科发展。

在脑血管病相关学科迅猛发展之时,在科学洪流汹涌而来之际,希望OCIN可以推动中国脑血管领域开创下一个更加辉煌的10年,造福更多的百姓患者,成为国内外脑血管病医生共同发布研究成果、展示水平的国际舞台!

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凝聚东方精神,孕育创造新风,多方交流合作,必将中国医学事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图片


毛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国家中枢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目前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


阅读数: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