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IN2021|10月22日精彩回顾——主会场&创新论坛&取栓论坛&教学病例分享
微信截图_20211026092150.png


风起东方,二十年初心未减。踏行征程,二十载上下求索。从改良到创新,我们不断赋能中国智慧,助力本土成长。秉“交流、合作、规范、创新”之理念,携有志之士,尽吾辈之力,承二十年风雨砥砺,启新时代、求索跃发。汇聚行业力量,创建开放平台,新起点、新出发,更专业、更规范。
主会场
黄清海教授在“我如何做”环节,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从对疾病的认知、动脉瘤评估、治疗器材选择,治疗策略选择等环节向各位学者分享了个人的宝贵经验。

杨新建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动脉瘤检出,破裂风险评估、术前规划和术后转归预测。

刘建民教授回顾了国内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国内自主生产的FD(包括已经上市的和仍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并强调了正规化的上市后临床研究,他指出未来血流导向装置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佟小光教授通过6例典型病例,展示了多种颅内外血运重建技术对高危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为各位同道开拓了对于复杂动脉瘤治疗的视野。

李天晓教授就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如何选择抗栓策略这一热点问题,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根据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及长期经验积累提出了单中心抗栓经验。

史怀璋教授为大家带来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分享。史教授提到:FD是另一种可控选择的策略,其操作简便,但FD对分叉部动脉瘤而言,不同于侧壁型动脉瘤,其愈合时间更长,同时穿支血管闭塞问题不容忽视。

管生教授就FD治疗的长期支架内狭窄率及闭塞率进行了回顾。发现支架内狭窄总体发生率:10%±5%,大部分狭窄为轻中度狭窄,且无症状,并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狭窄发生率下降,甚至出现狭窄改善。长期随访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接受。
 
Naci教授通过回顾病例及文献数据认为FD治疗破裂AN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强调了支架贴壁的重要性。
 
许奕教授针对FD治疗远端动脉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栓塞远端动脉瘤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但对于梭型、大型、夹层动脉瘤而言可能另当别论。而FD在小血管应用简化了操作,单中心经验显示技术上均成功。
 

在新技术新产品环节中,来自国内外多名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新型神经介入器械的使用体验,向各位学者传授了经验。


创新论坛
OCIN2021创新论坛于2021年10月22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东方脑血管病创新俱乐部(OCI)隆重成立,并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达成战略合作。

活动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主持,刘建民教授、上海市经信委生物医药产业处副处长刘厚佳出席论坛现场并致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美国Buffalo大学Adnan Siddiqui教授也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形式发来祝福。

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在论坛伊始首先进行致辞。他表示,创新是推动医学进步的灵魂,昨天的WLNC手术直播,国外已有学者尝试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来治疗脑积水,从外科分流手术到微创介入治疗,这无疑不是创新的巨大魅力。虽然近代医疗成果更多地来自西方,但中国企业、医生逐渐从学习者、应用者向创新者、引领者转变,国产医疗器械、中国临床证据层出不穷。葛均波院士牵头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无疑是先行者,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并应用于临床。今天东方脑血管病创新俱乐部成立,OCI和CCI强强联合,相信在未来,来自中国的创新会越来越多,并引领医学的持续进步。
 
刘厚佳从上海市医药产业布局和未来方向发展方面,提出“医、教、研、产”的布局,着重强调了创新对医工结合的重要性,多角度阐述了临床医生、工程师、投资者等在医疗创新中的互补和合作。
 
随后上海长海医院杨鹏飞教授和中山医院沈雳教授签署了此次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本论坛汇集国内相关专家,从政策、体系、流程、细节等角度汇报了医疗创新的各个方面。

两大领域携手创新路,心脑共发,对行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强强联合,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期待世界级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的诞生。


取栓论坛
当日的取栓论坛,各位讲者和嘉宾从术前评估、术中造作、围术期管理等全流程均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带来了的很多新的见解、新知识、新技术。

首先是来自长海医院影像科的田冰教授介绍了多模影像在急性缺血性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大家分享了许多平时临床工作中忽略的影像学参数和细节。

来自华山医院放射科的尹波教授对常用的CT平扫及CT灌注影像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也为大家进一步介绍了不同序列的磁共振影像。

取栓过程中的困难病变和特殊病变一直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随后的几位讲者,结合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大家介绍了取栓过程中一些手术技巧、困难病变的处理以及并发症和不良预后的预测和处理方法。

下午的直播中,手术经验丰富的陈文伙教授通过实际病例的解读,首先为我们系统介绍了如何从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围术期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手术预案的制定彭亚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合并ICAS取栓的策略与操作要点,从多个病例的分析,为我们介绍了不同病变的处理策略。临沂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韩红星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刘圣教授分别带来了BADDASS和ADAPT取栓技术的操作要点和细节。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王鹏教授进一步对不同取栓方式和不同的病变与首次再通率的关注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随后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胡伟教授、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乔宏宇教授、杭州人民医院的殷聪国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子付教授、聊城脑科医院的张利勇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包括后循环串联病变、困难入路、夹层病变等多种复杂病变、特殊病变的识别、处理以及实战技巧在内的精彩内容。


教学病例分享:急性缺血性卒中
本环节为今年新设环节,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集思广益破困难,开放性强,互动性高。以下我们对教学病例环节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

张磊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例串联病变的取栓实例”,由病因判断、手术策略、病变远端血管处理方式、远端血管再通后的保护伞必要性、抗血小板的给药方式五个方面抛砖引玉,供各位通道切磋交流。线上、线下分为“攻方”、“守方”,大家高度参与,各抒己见。当然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共识,总体原则上把握住先颅内取栓后颅外治疗的治疗顺序;手术策略上采取充分个性化治疗;颅内取栓方式上倾向优先抽吸;器械选择上提倡保护伞、小网孔闭环支架的使用。张磊教授的病例报告给各位通道打开了一扇天窗。

王浩教授为我们带来了“ICAD病变取栓操作实战案例”,由术前评估、手术策略、器械选择、手术要点、围手术期管理五个方面来层层递进。线上、下各位同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对ICAD病变中,高血栓负荷的患者积极采取抽吸取栓表示认同,该类的患者救治的关键在于快速而有效的再通。

一言以蔽之,真可谓是君子和而不谋!
教学病例分享:烟雾病
雾病是东亚人群中一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本环节分别选取外科搭桥技术、血管内介入技术,对烟雾病当下治疗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以下我们对该环节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

首先由徐斌教授带来“微创锁孔STA- MCA搭桥”,烟雾病既可以引起缺血症状,也可引起出血症状,临床中往往缺血并发症更为多见。STA-MCA搭桥,是一种高流量搭桥,将有效改善缺血症状。而微创锁孔技术将传统开颅手术的开放性创伤将为最低。该手术又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所带来的出血风险,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

随后,李强教授带来“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搭桥技术是由外而内,血管内介入则是由内向外。介入手术对于烟雾病伴发动脉瘤有着独特优势,烟雾病充分栓塞,将出血风险有效降低,同时动脉瘤也可一并治疗,避免了患者的高风险外科手术。

一言以蔽之,血管内介入与外科经颅手术是相辅相成、各为互补的。未来烟雾病乃至所有脑血管病的治疗必然是外科技术与介入技术的高度融合下的多维度杂交手术。
阅读数: 290